整個書法作品的完成有分成幾部分,最常看見書家忽略落款這部分,其實落款佔整個書法作品極重要份量,具有襯托主題增加氣勢的效果,否則將成美玉瑕疵。近來落款也常被作為書法家經歷的見證,對於歷史學家或考證學者,更可藉由落款去研究書法家的背景及當時社會文化、、等等。所以對落款須特別講究,不可隨便忽視。筆者提供自己目前所知以供參考,也請各方大家不吝指教。也將前人落款部份引入做為參考及示範。

落款內容

除主文以外的文字都可視作款書。一般落款可分為上款和下款,上款(書于書法作品右上方)、下款(書于書法作品左下方),而在書寫上又可分為單款或雙款。單款單指下款而言,雙款包含上、下款。上款是謂書法作品上題識贈與對象(例:自行兄雅正)或書法作品內容出處(例:錄杜甫詩客至一首)、歲時(例:甲子年申月等。);下款是謂書法作品上題識書家祖籍(例:延陵、台灣等。)、姓名字號(例:清華、肇欽等。)、歲時(例:甲子年申月等。)、年齡(例:九二老人或九十有二等。)、書寫地點(例:桃城、靜心雅築等。)、書法作品主文題目或感觸(例:書此文以紀念母親之偉大等。)、書法作品內容出處(例:錄杜甫詩客至一首)、釋文(例:甲骨文、金文、大篆、小篆等。)、、等等。落款字數多者可稱長款,落款字數少者可稱短款,可依書法作品整體做不同變化應用,但不宜偏離書法作品主題內容。

但有幾點須注意到,一般在年齡上都是書有所成,或有聲望,或年高古稀之人,才會落有年齡款;個人以為年有「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踰矩。」在落有年齡款為宜。當然書者在人生每個階段,如逢年值三十、四十、五十等等,亦是可以落年齡款無妨。

落款字體

落款的字體須與主文和諧,有幾方面須特別注意到。

其一書法作品落款字體,一般不可大於主文字體(碑誌、尺牘、官樣文書等除外),過大則喧賓奪主,過小則格局小氣,比主文較小、適當為宜。小楷作品的落款字體大小則與主文字體一樣。字體大小並不是絕對,宜以和諧為首。

其二落款所用的字體與主文字體是否恰當,也必須注意到。搭配不當反而造成書法作品的敗筆。一般要注意到「文古款今」、「文正款活」,從整體而言,使用行書、行草落款或與主文字體一致,較被普遍性使用。如主文楷書,則以楷書、行楷、行書、行草等落款為宜;如主文行書,則以行書、行草等落款為宜;如主文草書,則以行草、草書等落款為宜;如主文篆書,則以行書、行草等落款為宜;如主文隸書,則以楷書、行楷、行書、行草等落款為宜。

當然落款字體與主文字體相同,亦是可行。但一般對於篆文在落款時,都會以楷書或行楷將內容標明,以利觀賞者能清楚內容,畢竟有些字體年代久遠且現代已較少用,一般人可能比較無法去了解書寫內容。

其三落款字數多寡也是一個重點,落款字數少易虛、字數多易實,實虛不協調易造成鬆散或密擠。書家可依篇幅實際做適當調整,使落款字體虛而不散,實而不擠。

其四落款字體風格須與主文字體相呼應、和諧為宜。如主文字體端正,而落款字體過於放逸不拘會影響整個作品;相對,主文字體極為放逸,而落款字體過於端正也會有不和諧之感。但有些作品如果主文字體端正,落款字體輕鬆活潑,但不踰矩,如同兒童對父母之撒嬌,也是一幅佳作的呈現。

落款位置

落款書寫位置可依「意在款先」或「意在款後」。意在款先是先佈好落款書寫位置,但其缺點是主文易受影響而放不開;意在款後是待主文書寫完成再決定落款書寫位置,其缺點是主文有時將整個幅面佔用,而使落款不易發揮。因此如何拿定,端賴書家經驗及當時書寫內容、紙張大小、、等,各種情況而定。但須以整體和諧為宜。

書法作品落款紀時方式與方法

現代書法家在創作書法作品中,落款大都會記載書寫時間,但有些現代前衛派則有不落書寫時間的情形。近代書法家紀年有採用公元紀年方式,如「二千零四年二月吳肇欽書于嘉義靜心雅築」等。除了公元紀年方式,大部份書法家還使用傳統干支紀年方式,因為傳統書法比較講究紀時方法,因其佔落款極重要性,干支紀年是從古至今一直沿用的一種紀年方式。

西元紀年方式有幾點須注意到,一般紀時只用年或年月,如:「二千零四年吳延陵書于嘉義靜心雅築」或「二千零四年二月吳肇欽書于嘉義靜心雅築」;比較少用到日,除一些特別紀念日或特別需要可加上,如:「二千零四年二月八日吳肇欽書于嘉義靜心雅築」等。而使用西元記年方式,須避免將二千零四年二月八日變成2004年2月8日,以書法作品而言似較不美觀。傳統落款

在古代及傳統書法家一般採用干支紀年方式,以天干地支相組合。天干是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等,也稱十干。地支是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等,也稱十二支。十天干與十二地支可依序排列成六十組,從甲子至癸亥代表六十年,一般稱為六十花甲子。如:「壬午年花月吳延陵書於靜心雅築」等。而在年月之前,也有加上歲在、歲次,如:「歲在壬午年花月吳延陵書於靜心雅築」等。

除了上述二種方式西元和農曆外,近代台灣也有使用民國,如:「民國九十二年重陽節吳清華書于靜心雅築」等。

季節與月份以農曆為主。春季是指正月、二月、三月;夏季是指四月、五月、六月;秋季是指七月、八月、九月;冬季是指十月、十一月、十二月。每一季中的三個月,可依孟、仲、季相次。如秋季;七月稱孟秋、八月稱仲秋、九月稱季秋,其他三季亦同。

每季的第一個月也可以依初、早、首、始、新、上、肇、開、、等,如:初冬、早冬、首冬、始冬、開冬、新冬、上冬、、等等;第二個月可依中、正、半、、等,如:春半、春中、正冬、、等等;第三個月可依晚、末、暮、、等,如:晚春、末秋、暮冬、、等等;每季的末月又稱杪月,

源出【禮記】。三月稱杪春、六月稱杪夏、九月稱杪秋、十二月稱杪冬。

月和日的雅稱都有來歷。一般而言,依淵源可分幾類:、上古典籍、農曆節氣、民俗節日、文學典古、神話傳說、宗教信仰、、等等。

以下是月日代稱之整理:

一月:孟春、寅月、陬月、太簇、初春、新春、端月、歲始、肇春、初陽。

二月:仲春、卯月、如月、夾鐘、花月、杏月、春半、花朝、殷春、春中。

三月:季春、辰月、病月、姑洗、桃月、暮春、桐月、晚春、春杪、餘春。

四月:孟夏、巳月、余月、中呂、初夏、麥月、槐月、夏首、新夏、梅月。

五月:仲夏、午月、皋月、蕤賓、蒲月、榴月、星月、盛夏、夏半、芒種。

六月:季夏、未月、且月、林鐘、荷月、晚夏、暮夏、荔月、晚夏、杪夏。

七月:孟秋、申月、相月、夷則、瓜月、初秋、桐秋、桐月、蘭月、肇秋。

八月:仲秋、酉月、壯月、南呂、桂秋、桂月、清秋、拓月、秋半、中律。

九月:季秋、戍月、玄月、無射、菊月、暮秋、涼秋、杪商、秋末、殘秋。

十月:孟冬、亥月、陽月、應鐘、初冬、早冬、首冬、始冬、開冬、新冬。

十一月:仲冬、子月、辜月、黃鐘、霜月、寒月、葭月、正冬、暢月。

十二月:季冬、丑月、涂月、大呂、臘月、暮冬、梅月、暮歲、歲杪。

每月一日至十日:上旬、上浣、上瀚、上澣

每月十一日至二十日:中旬、中浣、中瀚、中澣

每月二十一日至三十日:下旬、下浣、下瀚、下澣

每月初一:朔、旦、額;每月十五日:望;每月最末一日:晦

其他:元旦(元月一日)、元宵(元月十五日)、端午(五月五日)、中元(七月十五日)、中秋(八月十五日)清明、冬至、七夕、重陽、除夕等等。

二十四節氣:立春、雨水、驚蟄、春分、清明、穀雨、立夏、小滿、芒種、夏至、小暑、大暑、立秋、處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、立冬、小雪、大雪、冬至、小寒、大寒。

落款題款用語

上款:雅正、雅屬、教正、清賞、博鑒、正之、賜正、清品、惠存、清玩、、等等。

下款:敬書、臨、題、書、節臨、學書、試筆、撰題、拙書、、等等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ppygo87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